经团贵州省委沟通协调,贵州大学向团中央申请承办 2023 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近日,经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组委会表决,贵州大学成为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承办高校。这场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将于2023年亮相贵州。火相传
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竞赛,将于2023年亮相贵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已成为共青团为党育人、高校立德树人、大学生科创报国的重要载体。在共青团贵州省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第十八届“挑战杯”落户贵州大学。
2021年10月14日,团贵州省委、贵州大学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汇报挑战杯相关工作。
大赛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始于1989年的“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大学以此为契机,按照“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理念,形成长效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精神,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共组织4600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33件作品获省赛一、二等奖,国家级获奖等次和总数居全省高校第一。
自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启动以来,校内多部门协作、积极筹备、全方位宣传,营造了浓厚的科创氛围。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全力以赴投入比赛,展示了贵大学子的科研水平和创新风采。
“通过这次‘挑战杯’比赛,我和团队里面的每一位同学都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增长了学识、拓展了视野、锻炼了能力、锤炼了意志、增强了信心。”谈及参加此次“挑战杯”取得的收获时,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学生郭声鑫这样说。
“
郭声鑫所在的团队从2019年开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宋宝安和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吴剑的指导下,对香草硫缩病醚进行新的修饰和结构改造,从众多合成的化合物中,通过抗病毒、促生长、抗逆境等生物活性评价以及部分环境毒理和环境行为的风险评估,得到了结构新颖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氟苄硫缩诱醚。此次,团队负责的项目《新型植物免疫诱抗剂“氟苄硫缩诱醚”的开发及应用》获得了主赛道全国一等奖。
一直以来,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推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建团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创新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
“因为学科所具有的交叉性课程特征,促使我去探索一条文工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与管理学院的田馨老师带着同样的教学实践需求,共同搭建了由机械学院和管理学院学生参与的项目团队,本着‘跨界融合、合力创新’的目的进行教学实践。”机械工程学院教师谢钦妤说,学院鼓励跨专业的融合和交流,积极推动教师和学生在交叉性学科领域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通过以赛带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探索。
“
“学院将学科竞赛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院校两级管理,对教师指导工作量进行认定,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并对参赛学生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建立了学分申请、认定、登录、查询与评价的长效机制。”管理学院教师田馨告诉记者。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短板,贵州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及实践课程”模块不少于3学分,第二课堂不少于6个学分等内容。
目前,学校已建设了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6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7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同时,学校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校级SRT项目,2021年共立项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国家级48项、省级123项、校级108项,SRT项目立项365项。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贵州大学共获得全国奖项400多项,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15项,学科竞赛在全国高校排名从2017年的200多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00名。
在贵州大学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表彰大会暨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动员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教授为在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团队颁奖。
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贵州大学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塑造人格涵养、夯实理论基础”“建强课堂阵地、紧扣学科创新前沿”“助推行业发展、强化实践育人”“激发‘实战’内生动力”等育人举措,从思想体系、课堂教学、科研理论、实践教学等多层面、全方位培养学生。
通过鼓励和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和实施“大地论文工程”“博士村长”“专家小院”、绿色农药创制等科研创新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贵州大学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代表。
博士生连磊破解我国农药行列中“卡脖子”技术,创制出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等6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新品种,并作为全国防除抗性杂草解决方案,在全国推广应用千万余亩,新增销售4亿元,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捐赠学校1400万元设立贵大“清原奖学金基金”。
“此次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也是我们在该项目上的重大突破。学科学生在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以国家杰青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10余人次。”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吴剑表示。
# “三全育人”新格局
近年来,贵州大学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转向为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实现育人与发展相统一,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贵州大学全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政策,全校3万多在校本科生均有导师指导其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全国各大学术科技竞赛参赛人数屡创新高,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
与此同时,贵州大学实施了研究生创新基金奖及创新奖、一流学科高水平论文奖励。2021年,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54篇,研究生第一作者高水平论文较2020年增幅大于42%。获得发明专利96件,全国科技竞赛奖78项,获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85项。
贵州大学还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为契机,推进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切实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贵州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专项活动,让青年学子们在红色实践教育中接受政治淬炼、汲取精神力量、领悟先进思想,把满腔的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报国行。
在多项举措的有力推动下,师生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空前释放。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2016年以来,贵州大学学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3万余人次。
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表示,在新的征程上,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服务于贵州建设“四区一高地”的针对性,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提供咨询服务与智力支持。
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参与竞赛中,贵大学子聚焦现实问题,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利用专业优势,投入项目实践,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精细化工中心作品《新型植物免疫诱抗剂“氟苄硫缩诱醚”的开发及应用》从保障作物健康的角度,通过提高作物自身的免疫能力,来提升作物的抗病、抗逆效果能力,进而减少传统药剂的使用。
团队负责学生陈顺红介绍,“通过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和生物活性筛选,发现了具有抗病毒、促生长及抗逆境的氟苄硫缩诱醚。该化合物对于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具有促进作用。”
贵州大学还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与活动,通过专家指导、企业诊断、案例分析、实习观摩等形式,加速学校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溢出效应”正在日益显现。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毒瘤”还是“梦想港湾”——探究市中心城中村房屋空置现象原因及改善策略》项目团队在学校表彰大会上进行路演。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品《“城市毒瘤”还是“梦想港湾”——探究市中心城中村房屋空置现象原因及改善策略》获得主赛道全国一等奖。项目从2020年开始研究,团队多次到实地走访和调研,深入访谈了解居民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需求。
“我们通过探究市中心城中村住房空置现象的原因,对城中村房屋空置严重的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策略,达到为城中村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重新激发城中村的经济活力,以实现空置资源集约利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目标。”该项目负责学生闻鸿说。
项目从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到参赛并获奖的整个过程,让闻鸿受益良多,“从实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到人民群众中去找答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好的社会。这就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在此次“挑战杯”竞赛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申报了17件作品,省级获奖12件,国赛一等奖1件、三等奖3件。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说,“我们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专业价值感,将专业学习落实落深。并将教学、科研与竞赛相结合,在拓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助力竞赛项目的孵化培育,实现以赛促学的闭环效应。”
✦
获得本届挑战杯“黑科技”赛道全国一等奖的机械工程学院作品《智“惠”井盖——井惠服务平台》,聚焦传统井盖在洪涝灾害时泄洪排涝存在的不便和安全隐患问题,以智惠井盖为载体搭建井惠服务平台,利用智惠井盖监控管理实现城市井盖和事件管理的智慧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
项目负责学生黄思源说:“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其根本内涵是以人为本,我们的项目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理念,强调价值创造、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追求。”
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正成为贵大学子们的卓越追求。
✦
✦
文学与传媒学院作品《大学生关于“红色基因”的认知和传承调研》,属于“红色专项”赛道,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和最具感染力奖。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挖掘身边的优秀党员和红色故事,在贵州、山西、山东等多地探访革命烈士陵园,重游革命遗址遗迹,调查走访优秀共产党员,获取整理了大量珍贵材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个过程丰富了我们对党史的学习和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并备受鼓舞。”团队负责学生吴明硕在谈到调研感悟时说道。
科创筑新梦,挑战正青春。在2023年,由贵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贵州亮相,并继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瞄准世界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承办‘挑战杯’,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倡导创新文化’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师生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提高科技创业能力。”宋宝安表示,学校将立足新任务,以更高要求谋划和推进挑战杯专项工作,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理念,做好赛事会务和赛事项目培育,展现贵州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办学特色。
信息来源:“创青春”公众号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