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疆大学创业指导中心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创新新闻 >> 创新新闻详情

2020年“互联网+”总决赛金奖案例2

来源/作者: 浏览次数:1805 发布时间:2021-05-27


学校:南昌大学

项目:气炭创循-酿酒废弃物微波气化高效处理装备创造者

创绿色美丽中国 循未来无限可能


“酒糟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固体废弃物,但它体内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变成燃气和炭。”高教主赛道三强争夺赛上,“气炭创循”项目负责人王允圃为嘉宾带来了一些关于酒糟的科普小知识。

“在我国,已有千年酿酒历史,每年酒糟的产量高达5000万吨,酒糟处理市场潜力巨大。”王允圃介绍,传统酒糟的处理方式大多是以饲料的形式卖给养殖场,或者使用低效且污染的方式肥料化或能源化再利用,然而时至今日,非常遗憾的是,这几种方式依然无法为酒厂带去较高的经济收益。

王允圃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曾去过日产100吨酒糟的大型酒厂,当周围的饲料厂和肥料厂无法完全消化时,就会造成酒糟大面积的堆放,产生臭水臭气,并存在安全隐患,酒企不得不花钱将其运走,增加运营成本。

在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当下,王允圃有了一种“变废为宝”的想法,“酒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成为酿酒产业的共识。”

为此,王允圃带领项目团队为酿酒产业提出了一套酒糟高效环保的处理方案,利用团队的微波气化装备,将酒糟高效的转化为燃气和生物炭,助力酿酒产业转型升级为循环经济。

“我们拥有三大优势。”王允圃介绍,一是率先基于碳化硅热载体深度热解构建了非原位重整系统,打造了一台小型智能、绿色环保的酒糟微波气化装备;二是构筑微波响应泡沫陶瓷催化剂,创接力式微波催化驱动体系,突破了传统酒糟气化效率低的瓶颈,最小化焦油生成量,气化效率提高至73%,焦油含量降低至0.47g/Nm3,确保产物转化率高达98%;三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助力白酒产业布局“绿色全产业链”。

2019年,在与泸州老窖合作中,团队实现了项目的落地应用,设备反馈良好,商业模式极具可行性,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从公司团队构建到白酒全产业链的革新,该项目预计将带动就业超过500人。“我们公司预计1-2年覆盖江西及西南市场,3-5年进军全国市场。”在王允圃的规划中,将以酒糟的处理模式延伸至其他有机废弃物,如农业废物、地沟油、废塑料等城市垃圾,最终全面覆盖整个生物质热解领域,清洁地球,做地球的环保卫士。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

项目:“猎鹰”——开创城市环境下的无人机防空新时代

守护大家抬头可见的那片天空


“2016年,我们在学校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平台第一次接触到无人机防控。”高教主赛道三强争夺赛现场,“猎鹰”项目负责人吴则良的介绍,既概括出了北京理工大学无人机技术与装备优势,也带出了项目团队创业缘起。

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防控接触中,项目团队发现,“城市环境”将会是无人机防控未来的难度技术分水岭。

项目团队组建之初,即以城市无人机防控研究为切入点,立志“开创城市无人机防控新时代”。如果说多地调研、到无人机公司实习是项目团队研究的深度积累,那么多次驻扎试验场,最长时间长达10个月,多次在零下10度气温下坚持室外飞行试验10余小时,只为完成全部核心技术验证与集成,是项目团队的初心坚守。

通过与北京首都机场等无人机防控产品主要客户对接过程中,项目团队了解到行业内主要产品在城市中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难以防范群体打击;二是使用过程易有电磁干扰或坠落物威胁,不适于城市使用。”吴则良介绍。

团队在试验场一扎就是4年,针对城市无人机防控“拦不全”“抓不准”和“有威胁”三大技术瓶颈,逐一进行攻关。

最终,通过“协同搜索+自主任务分配+协同抓捕”,实现以“零遗漏对抗”解决“拦不全”的问题;通过自主研发新技术,解决了传统防控手段容易产生附带威胁和二次损伤问题;还通过创新研发“车载平台自主回收技术”,使系统能够移动部署以及重复利用,解决了传统大型防控设备部署不灵活、成本高的问题。

目前,项目核心技术已经全部落地,应用于多研所和高校的重点项目。当前,团队正与北方工业公司、西安206所、阿联酋IGG公司展开基于城市无人机防控的密切合作。

“国家需要,我即战斗;我既战斗,必然取胜”是刻在团队骨子里的基因,未来城市无人机防控之路可能不会平坦,但团队有信心也有决心将这条路走下去,定义城市无人机防控标准,守护每个人抬头可见的那片天空。


学校:北京工业大学

项目:照明卫士-隧道智慧照明系统引领者

护佑道路安全为隧道“打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隧道是道路交通安全中的瓶颈路段,全球范围内62%的隧道事故与“白洞”“黑洞”“频闪”“眩光”等照明光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同时,隧道照明能耗高,我国每年的隧道照明,就相当于480万人一年的用电量。其核心问题是灯具和控制系统技术落后。

北京工业大学一支致力于隧道照明光环境研究的团队,在道路安全工程的研究中见到不少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深感道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项目团队长期潜心致力于解决道路安全工程中的痛点问题,15年来,研究团队50多名师生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隧道,试验研究行程1万多公里。

2017年,带着改善我国隧道运行光环境质量安全的梦想,基于团队已有的一系列照明光环境研究成果,项目团队运用“云-边-端”技术探索研发照明卫士-隧道智慧照明系统。

为了完成隧道照明光环境的研究课题,项目团队走在海拔3千米的雪山上,穿过最漆黑的夜。项目团队长期的坚持终换来丰硕的果实:形成了一整套包括隧道专业照明灯具、照明质量监控、自适应调控等从灯具、监测、调控、反馈的完整闭环的软硬件系统——照明卫士-隧道智慧照明系统。

目前,照明卫士-隧道智慧照明系统已成功在20多条高速公路、135处特长和长隧道中得到广泛应用。


学校:山西医科大学

项目:“芯源科技”——未来免疫精准评估领域的定义者

“鼠”为伴将青春献给免疫功能评估事业


“让中国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中国青年科研人该有的担当。”三强争夺赛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力检测评估的“芯源科技”项目喜获本届大赛金奖,令人振奋却又赢得“毫无悬念”。这让即使不了解“芯源科技”项目的现场观众,也对其肃然起敬,竖起了大拇指,然而这一荣誉却是张升校整日与“鼠”为伴换来的。

项目负责人张升校自从入学来,一直在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在“国之名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小峰的指导下,张升校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实验,项目团队汇集了仪器研发、临床转化、市场运用、项目管理等专业人员,联合开发了IMM-2020——全球首款流式荧光CD4细胞亚群即时检测系统。

从理论、部件,到系统整机,再到整个产业链的革命,“芯源科技”从零出发,将流式荧光检测设备带入了便携、精准定量的新时代。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为更多人可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便利。”在张升校的科研理想中,是要依靠实打实的数据和临床效果,不断在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发声,为免疫精准评估事业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让中国人的健康终于可以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


学校:华南理工大学

项目:聚果盆-脉冲电场助力乡村挖掘水果金矿

专注挖掘水果金矿推动产业扶贫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唐忠盛随志愿者团队去到了云南省云县,看到的是遍地的瓜果掉落却无人问津,团队成员心疼不已。

“在那里,我们还发现了特色水果白花木瓜,同样是‘任由’其腐烂在树下。我们当时就在想,能否通过加工一种水果,带动一个产业,惠及一方经济。”本着这样的想法,唐忠盛和同学一回到学校,即开始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反复讨论是否可在白花木瓜的精深加工方面提供有力帮助,既使特色水果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能因此为老乡增加收入。

在大量的调研工作中,唐忠盛发现,水果行业虽量大面广,遍布全国,但水果多种植在落后地区,加之先进食品加工技术缺乏,水果精深加工产业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低而吃不快、提取纯度低而吃不净、产物活性低而吃不下的发展困境,直接削弱了数千万果农赖以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凭借在学校所学的是食品加工专业优势,唐忠盛联合校友蔡锦林于2019年12月组织成立“聚果盆”创业项目,结合当地的资源特性,辅助开发相应的产品设备,致力于为云南等地乡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提供服务,协助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企业技术升级、相关产业转型等。

创业方向和扶贫路径确定后,项目团队身体力行,致力于特色水果深加工前沿技术与装备研究,多次深入华南、西南贫困山区以及革命老区,对接各类水果精深加工企业,并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优势学科、优秀人才、优质资源,落地开展核心脉冲电场技术与装备、配套技术与装备开发,多维度人才培训等业务,形成了“造血式”发展模式,带动更多的科技生产力融入乡村,建设更好的乡村产业环境。

“以云南省云县白花木瓜为例,项目团队解决了木瓜规模化加工及产品酸涩等问题,推动木瓜种植面积从9.4万亩增至30万亩。”唐忠盛介绍。如今,项目团队技术已应用到国内8个省市、15个县区和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1种水果,为项目技术设备应用及产品开发的企业周边地区城乡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可观的经济收入,并借助技术装备孵化相关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进一步扩大了科技创新应用范围。